刘玉兰,中共党员,博士,动科学院教授,硕士生导师,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。她是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人选、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、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,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。曾获第十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,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二等奖和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各1项,国家发明专利2项。目前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,其他省部级项目18项,作为重要学术骨干参与国家973项目2项,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,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6篇,应邀担任20余SCI期刊审稿专家,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。
躬耕不辍,潜心育人
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。在科研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,刘玉兰毅然挑起了教学的重任。自2003年回校工作以来,她一直承担着本科生《动物营养学》《饲料添加剂》《动物科学专业外语》和研究生《高级动物营养学》等教学工作。她把“以学生为本”的思想深入贯彻到日常教学之中,把学生的成长与成功看作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。“培养学生是我最大的责任,学生是我最大的骄傲,桃李满天下,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”成了刘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。
为了让学生学到过硬的专业知识,更好地获得就业竞争力,刘玉兰十分注重课前准备。每一章节,她都要认真分析重难点所在,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,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、生产实践一线的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,并及时更新教科书上一些过时的观点。在课堂上,她激情四射,课堂气氛活跃;课后,她经常询问学生的听课感受,进而调整讲课进度、内容和难度。她还将多年科研经历所积淀的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实践中,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。她经常把本学科的前沿资料发给学生,甚至将一些目前国际上尚未定论富有争议的研究结果来和学生讨论,开阔他们的思维,增加对学科前沿的了解。课间她常常和学生谈自己科研的内容、研究进展和将来的研究计划,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。她还沿用自己在读书时候的一个传统,就是让学生每两个星期举行精读一篇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学术论文,制作成英文版的幻灯片,上台做学术报告,由科研团队的老师、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现场点评、提问。通过这个活动,不仅让同学们养成了严谨学习、科研和工作的态度,而且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锻炼。曾有毕业几年的学生发邮件:“感谢您曾经的严格要求,我学到了很多,即使我以后不从事科研工作,但在您那里学习到的严谨的工作态度、学习习惯和永不放弃的精神,依然让我受益终生。”
淡泊名利,蕙质兰心
“人格之于人,恰如花香之于花。”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来。刘玉兰常说“芝兰生于幽谷,不以无人而不芳。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,才能引导好学生,教育好学生。”多年来,刘玉兰始终坚持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,身体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,加强师德修养,着力将教师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质。她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引路人、朋友和姐姐。由于她的热心、爱心和恒心,她成为很多学生无话不谈的朋友。每学期的第一节课,刘玉兰都会将手机号码、电子邮箱以及办公室、家里的电话号码告诉同学们,她告诉大家,无论是学习上、生活上还是思想上,有问题都可以来找她谈。
曾经有一名师生公认的好学生,在她监考的考场被发现作弊而受到处分。该生事后非常后悔,认为自己辜负了老师的培养和殷切希望,无颜回家见父母,产生了强烈的退学想法。当刘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,她深感遗憾和惋惜,虽然之前与该生并不认识,但她却从内心深处担心该生从此一蹶不振。于是,刘老师主动打听到了该生的联系电话,并主动将其约出来谈心,鼓励他重新站起来,用自己最好的表现洗刷自己身上的污点。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,刘老师还一直关注着该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情况,并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,直到他最终从阴影中走出来,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。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,刘玉兰老师以承担美国嘉吉公司的科研项目为契机,主动推荐学生参加该公司的暑期实习,让学生了解国际大公司的运营管理方式,增加对行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,促成了3名学生的顺利签约,她又牵线搭桥促成了学校与该公司签定 “创业见习实习基地协议”,为学院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与发展机会提供了平台。
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,刘玉兰还主动申请担任学生班主任。她总是利用各种与学生面对面的机会,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,不断鼓励他们要自强自省,提醒他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远的志向目标。她经常以自己的经历和身边的故事为例,与学生们探讨如何正确地做人、做事。她的这些付出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称赞,这些学生在毕业后,还不断打电话给她,有请她提建议做参谋的,更多的就是表达感谢之意。每年三、四月份,当学生考研成绩公布之后,刘玉兰变得异常的忙碌。总有一大群学生围绕在她周围,询问她如何报导师、如何选研究方向、如何复试。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每个学生进行精心的指导,甚至经常动用自己本科、硕士、博士和留学期间的结识的广泛的社会关系,为学生联系推荐导师。有一次她外出办公,路上接到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咨询电话,直到手机没电而自动关机。即便如此繁忙与劳累,她也从不抱怨,而是“面对自己,我可以做到万事云淡风轻”。
刻苦钻研,孜孜不倦
在刘玉兰教授眼里,教书育人既是一项光荣的事业,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“要想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”。她深知“科研是源,教学是流”的道理,她始终认为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是教学内容和学术思想的不断创新,而教学内容和学术思想的不断创新又必须以科学研究为依托。
正是基于这种认识,她刻苦钻研,孜孜不倦,紧跟当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,在猪的营养与免疫、肠道生理功能的调控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,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。如果你问她,在科研上取得成功的奥秘在哪里?她会告诉你:“专注、执着、刻苦和永不言败”。从博士阶段开始到现在,她整整花了12年的时间奋战在同一个研究方向上,吃饭、睡觉、做梦都在琢磨这件事儿。曾经,在写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时候,几天都没有思路,然而,在一个午夜梦回的时光,突然来了灵感,深夜起来,奋笔疾书,一个成功的国家基金的标书初稿就此诞生。因此,她非常认同“科学网”上的一个博文:“文章是熬出来的,一周七天,一天10小时,一年后,都能写出SCI文章。项目是熬出来的,一周七天,一天10小时,四年后,国家基金就获批了。五年后,就快熬成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了。杰青青年基金是熬出来的,一周七天,一天10小时,15年后,你就是杰青了。卓越是熬出来的,如果你年复一年地专注做一件事,做了十年……”
作为畜牧学科领域近年来表现突出的后起之秀,刘玉兰教授可谓是典型的科研先锋。2003年回校工作之初,为了尽快启动自己的科研工作,她在经费没有到位,甚至项目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,自垫2万多元买试验材料,带着学生一起购买鸡笼、安装鸡笼、自己设计安装取暖设施,造成双手皮肤全部破裂也全然不顾。正是凭着年轻人特有的拼劲和冲劲,在怀孕8个月,身体严重不适的情况下,她还备战整夜准备材料,以出色的临场表现、良好的学术背景和较为突出的学术水平打动评委,成为学校2005年唯一入选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的人才。在日后的工作中,刘玉兰教授一直笃信天道酬勤的信条,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,在不耽误教学的情况下潜心科研,超额的付出也带来了超额的回报。她先后5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主讲了3门本科生、2门研究生的专业课,先后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一、二等奖。她是我校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(2005年)、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获得者(2014年)……曾经是参与国家973项目70多名课题组成员中最年轻的专家(2004年)。她是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》、《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》、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》、《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》等20余SCI期刊的审稿专家,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,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》、《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》等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6篇,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和认可。指导研究生于2008、2010年两次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,指导本科生多次获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。
产研协作,服务社会
多年来,刘玉兰教授从事畜牧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,一方面,在实验室以仔猪为模型将营养学研究深入到细胞、分子水平,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本学科国际最高水平的专业杂志上,并获得多个学术奖项,得到国际国内同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;另一方面,她经常放下“高大上”的教授身段,深入生产企业,深入农村养殖户,走进条件较差的养殖场,伴着猪鸡,闻着粪臭,探索实践,致力于将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,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产品科技含量。刘教授常说:“尽管我们是教授,实验室是主阵地,但这个专业就是与猪鸡打交道,养殖场才是我们的主战场。发表高层次论文获得科技奖励很重要,但将这些真正应用到养殖实践中,解决当前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,提升行业科技应用水平才更重要。一个是顶天,一个是立地,两者结合就是要实现产研协作,共同提升。”还说:“在学校,我们要能胜任科研创新工作,指引学生成长成才;在校外,我们要能研发创新产品,解决生产实际问题。”
刘玉兰教授先后与湖北、上海和广东等地多个企业一起,开展产研协作,将知识创新与应用研究有机衔接,开发了多个新产品系列,使企业技术管理与产品科技含量大幅提升,帮助了企业,提升了自己,连带她的学生们也受到企业欢迎,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。
幸福,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看似遥远,实则触手可及。刘玉兰教授正是在这一点一滴地默默践行中,正是在对学生、对教育、对科研的无私奉献中,编织着幸福,体味着幸福,收获着幸福!